2006-03-26

Guilty

最近自己寫了一篇報告,針對去舊金山的設計研習而寫的,裡面有一段文章,我自己還別有一番感受跟心得,每天也都不停的再咀嚼自己這些想法,有種日久彌新的特殊感受,就把他摘錄在這邊做個記錄吧!

**************

一日,Cara問我:「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?」
「沒做什麼,似乎浪費很多時間!都沒有做一些有益的事情!」我回答。
「可是休息不是也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情啊?!」


Cara是我在當地認識的一位女孩子,由於出身背景特殊,從小在日本唸書長大,直至成年才回美國就讀大學,因此,身上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,他認為,很多亞洲人,對自身周遭所有的一切,永遠都帶著一種「罪惡感」去看待。

同感深受,從小到大,比方來說,當我們面對學校、總是認為自己不夠用功;面對同學朋友時,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合群,不夠自信;面對父母,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孝順;直至長大出了社會工作,即便汲汲營營的認真工作,卻是仍舊認為自己的成績不夠好等等。種種一切,似乎都道出我們在成長歷程中,對於自身的存在價值,經常都傾向以質疑批判的角度看待自己,我認為,這樣的思維模式,影響自己甚深,心理學上不也認為,長期的自我負向形象,傷害的不只是自身的一切表現,也會影響與周遭良好互動成效。

一時之際,還無從去追究「Guilty」的根源來自何處,或許是教育的關係?家庭中父母的的影響,學校師長的帶領下,或是社會文化的薰陶之下所導致?畢竟中國人的肩膀上永遠都有那麼一份責任重擔,無論是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儒家入世思想,或是道家中「自然無為」的出世態度,其實,都是個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的一種指涉,卻都未提及個人身心狀態上的平衡,簡單的說,個人的心理情緒並不是我們所在的文化所關注的重點。

同樣地,一位在當地認識的年輕小伙子Mike,他處於工作轉換之際,長時間的賦閒在家,休息調整自己的下一步。相信,同樣的情況在台灣,必定受到許多無形的壓力與指責,畢竟,「不事生產」,在華人社會上,是一種罪惡,就如同我看待前晚多看了一個小時電視劇一樣的道理。但我所見到的他,專心投注心力與自己的「珊瑚養殖」上,甚至建立出獲利的模式,怡然自得的心態,讓人感受其對於未來的自信,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我想,自己應該無法去承擔外界的壓力太久,匆忙急就章地找份活來幹吧?

我認為,外國友人在這裡來得比我們活得更有個人的「存在感」,這樣的差異,有其社會結構上的差異,個人的價值高於群體,與亞洲的習於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價值觀背景。不過,這樣的差異,讓我在日常生活與父母、親友、同事、環境的互動上,開始以不同角度來觀察自己,價值觀的磨合過程難免衝突,但也別有一番生活體驗。